您当前的位置 :天津滨海网>产经 > 正文
新消费从兴起走向“过热” 媒体轮番质疑
2021-11-30 16:46:50 来源:真探AlphaSeeker 编辑:

确定性没变,然后呢

相比一年前,过分乐观的预期已不再常见,但对新消费的笃定并没有从行业淡去。当被问及外界质疑是否会影响自己对消费投资的判断时,王维玮回答果断,“完全没影响”。

资本端的动态也在佐证投资人的笃定。投融资依然火热,只是在流量红利减弱的背景下,资金不再只盯着纯线上项目,而是更多关注起线下,或是寻找像宠物、“三坑”(即JK制服、lolita、汉服)这样的增量品类,以及从大品类中找增长潜力巨大的细分品类。

此外,头部创业项目依然供不应求,依然享有高溢价。往更底层看,投资人笃定的来源是宏观环境的确定性和中美资本市场的对比:

中国市场足够大,社会零售总额在增长,且部分品类增长显著;消费人群在更迭,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迥异于他们的父辈,消费意愿也更强;

对比美国,国内消费企业的资本化率空间大,海外消费龙头的高市值令资本看到回报希望,且国内资本市场给予消费企业的PE(市盈率)也相对可观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市场还有一些令人期待的变量,如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红利、供应链创新的红利。谈及餐饮项目如何突破天花板时,王维玮也提到会鼓励项目寻找第二曲线,比如直营店开得足够多的时候尝试加盟,或是在堂食和外卖业务成熟的时候尝试餐饮产品化。

很多支撑新消费合理性的逻辑,其实在两年前都被讨论过,“过热”和“遇冷”并没有改变行业基本面。逻辑依然具有说服力,只是“逻辑上可行”和“成功做出品牌”之间,目前看来还隔着千沟万壑。

除了绕不开的行业增长规律和品牌打造时间,来自“旧消费”巨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。体量庞大的外资品牌或许会反应滞后,但能量绝对不可小觑。

峰瑞资本创始人李丰在混沌前沿课谈起过一段大牌平替往事,中国化工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,2000年后,一批国产日化家清用品开始与全球日化龙头宝洁竞争,但大多数国产品牌最终还是失败了。

失败一是因为宝洁的降价,二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前三四年,化工产品的原料石油价格上涨。当宝洁把产品价格下调时,国产产品的盈利空间就被明显挤压。

相似的故事如今再次发生。今年双11,雅诗兰黛、欧莱雅等国际大牌重新霸占榜单,国货美妆承压严重,这背后是国际大牌给了在中国的运营公司特殊的折扣,同时在过去一年内,石油大幅上涨。

另一个少有人谈起的事实是,尽管这两年国内新消费声势凶猛,但雅诗兰黛和宝洁的股价持续走高。

图片

图片

雅诗兰黛和宝洁近5年的股价走势 图源:Seeking Alpha

尚待解答的问题还有很多:新消费的“新”是否被高估了?要重走“旧消费”的品牌之路,新品牌还要投入多少,投入多久?

或者说,消费的“新旧”是否被过分放大了?以元气森林为例,用做游戏的思维做出爆款气泡水后,元气森林在进攻线下渠道时还是沿用了传统消费行业“抢占冰柜”的逻辑。互联网并没有完全颠覆消费行业,传统玩法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。

在与「真探」的交流最后中,李陶也分享了类似的观点:“我个人的看法,以后可能也不会分‘新消费’、‘老消费’了,就是大消费,回归到一个比较理性的逻辑和概念。”
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天津滨海网"或电头为"天津滨海网"的稿件,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天津滨海网",并保留"天津滨海网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