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靠着自家这一亩三分田,根本无法改变一家人经济困窘的现状。”上世纪90年代,达州市大竹县清河镇的农民工李丙见外出务工,捡破烂、住桥洞、进工厂……这个平凡的农村娃,靠着一股永不服输的韧劲,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走上了致富路。
步入新时代,外出打拼多年的李丙见在家乡政府的感召下,返乡创业并取得成功,已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领路人”。今年1月,李丙见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的光荣称号。
外出务工
他捡过破烂也住过桥洞
1979年,李丙见出生在大竹县蒲包乡前进村,家里有兄妹5个,一家子务农收入仅够解决温饱问题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同村的伙伴相继外出务工,每月给家里寄回丰厚的收入。从未走出过大山的李丙见,心里有了外出务工的想法。
1998年,李丙见带着一套随身的衣服,踏上了打工之旅。打工的时光过得很快,李丙见转眼就30多岁了。
2012年3月,李丙见跟随同乡到了福建,在青禾养殖专业合作社找了份工作。他震惊于沿海地区的繁荣和发达,当时他就下定决心:学好养殖技术,掌握一技之长。在合作社,他从饲料的搭配、防疫、消毒、规范管理学起,认真记录养殖的全过程。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,李丙见成了合作社的主管。
返乡创业
蜕变为乡村振兴“领路人”
长期出门在外,李丙见泛起了思乡的情绪。2017年春节,回乡过年的李丙见积极响应家乡政府召唤,在与家人商量后,他毅然拿出多年的积蓄,并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共300多万元,打算自己成立一个养殖合作社创业——养鸡。
要建规模化蛋鸡养殖基地,选址成了合作社面临的第一道坎。清河镇党委政府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党委会,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了100余亩适合现代化标准养殖地作为合作社用地。
此后,流转土地又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难题。为此,当地党委政府又组织召开村民大会,把现代化养殖场设计方案给村民作了详细的讲解,让专业技术人员解答村民的疑问。经过几次村民大会,终于打消了村民们的担心和顾虑。2017年4月,合作社成功流转土地80多亩,完成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。
2017年5月,大竹县清河镇快活福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。通过多年发展,如今,合作社已实现总投资3000多万元,建成蛋鸡舍5栋,蛋鸡存栏13万羽,年产鸡蛋2300吨,年产有机肥2500吨,年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,为周边1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。(程一凡 唐瑛 何方)
凡注有"天津滨海网"或电头为"天津滨海网"的稿件,均为天津滨海网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天津滨海网",并保留"天津滨海网"的电头。